開悟不是終點,許多人以為那是遙不可及的成就,但它不是。開悟只是讓一個人瞭解到自己最真實的狀態—空,以至於讓他能以全新的方式活過生命。這樣的一份對生命的瞭解,不能把人變的全知,反而是讓一個人瞭解到他對生命的一無所知,震撼於生命不可知的奧祕,因而全心活入他的生命。
開悟不會讓一個人成為社會所公認的道德完美的人,也不會讓一個人不再有喜怒哀樂等情緒。相反地,開悟會讓一個人勇於活出自己,開放地品嚐自己的喜怒哀樂。開悟的經驗不是那種可以被任意分享的觀點,而總是神秘,只能被藏於心中細細品嚐的。
開悟不是終點,許多人以為那是遙不可及的成就,但它不是。開悟只是讓一個人瞭解到自己最真實的狀態—空,以至於讓他能以全新的方式活過生命。這樣的一份對生命的瞭解,不能把人變的全知,反而是讓一個人瞭解到他對生命的一無所知,震撼於生命不可知的奧祕,因而全心活入他的生命。
開悟不會讓一個人成為社會所公認的道德完美的人,也不會讓一個人不再有喜怒哀樂等情緒。相反地,開悟會讓一個人勇於活出自己,開放地品嚐自己的喜怒哀樂。開悟的經驗不是那種可以被任意分享的觀點,而總是神秘,只能被藏於心中細細品嚐的。
很多人以為生命的目的在於發光發熱、成為某位著名而成功的人,人們以為透過學習、工作,人生正一步一步的邁向某個生命的巔峰,而欲前往某種令生命的存在彰顯之處。但是事實上,生命只彰顯祂的存在於每一個生命的當下中,生命從不會為了未來的某個片刻而活,也不會因完成了了某個過去的事件而準備逝去。生命的每個過程、每個片刻就是祂的目的,每個片刻創造了下一個嶄新的片刻,是人們總為了生命中不同的片刻私自地定義何者較為閃亮、何者較為晦暗,如此而已。事實上,生命只在過程中彰顯自身,從不曾為任何目地而彰顯;生命沒有目的,生命的過程即是祂的目的。
人們總是被各種意識型態所制約著,人們以為他們所受的教育幫助他們生命成長,但是真正幫助人們生命成長的知識佔不到所有知識的百分之五,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育,帶給人們的僅僅是制約,是意識形態的束縛。
透過教育,一個人模仿著他人對生活中各種面向的觀念與詮釋,包括對工作、財富、社會、政治、和宗教等等,甚至是人生觀也可以模仿,這是一種生命的可悲。透過教育,人們只是熟悉某些專家或約定成俗的觀點,卻最終認為這些觀點是來自於自己,這些就是許多學者在做的事情,讀萬卷書,透過書本下了結論,出版了論文,便彷彿這些觀念都是原創的,其實是自欺欺人,他們以為他們創造了什麼嗎?不,他們只是在眾多的觀念中選擇了一些喜歡的觀念而已,這只是在選擇,然後拷貝、複製。
開悟到底是困難的還是容易的?開悟在本質上應該是容易不過的事情,就像要進入一塊布簾隔著的房間般容易。從未開悟到開悟就像走到隔壁房間一樣,距離那樣的短,甚至比一個房間的距離更短,但是要找到那個入口,必須先經歷過許多的摸索與錯誤、甚至是好幾世的努力。所有人在開悟的那一剎那絕對會大笑自己曾經做過的努力是那樣地背「道」而馳,因為那個入口竟然是在那「意想不到」的地方,而那個房間就在隔壁呢!
當一個人利用思考想要揣摩生命的本質的時候,就像一個人站在山頭的某處卻想看到整座山,無論他換了多少個位置站立,他都無法看到一座山的全景。頭腦的移動慣性如流沙一般的,當一個人嘗試站在某個角度思考,他在當下將立即地被困在相同的思考模式,而陷入更狹隘的視野中,並且是不知不覺地。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很多時候在陷入了某些思緒、產生了情緒並做了某些舉動後,事過境遷時,反而對自己先前的舉動感到不可思議,因為當時那個人正陷入了思緒的流沙,且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認由它發生。
真理存在於道德之外,也不在文字之中,就如同愛永遠不是存在於小說或任何戀愛手冊裡,文字可以敘述真理,但是一個人永遠無法透過文字了解真理。一位再好的作家,即使用文字來敘述一個人的長相,也無法完全精確與鉅細靡遺地描述,每位讀者必定有不同的想像。有形體的物件是如此,更何況是真理?
生命來自於無限,我們所存在的世界也是無限的廣闊,宇宙的實相永遠超越我們人類所感知的,因為我們生存在宇宙其中。我們的感知有限,因此我們不知道我們從何而來,也不知道我們將往何處去,生命對我們來說,永遠是一項奧秘。我們的思想,只能讓我們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自己的生命,我們只是試著以有限的思想容納無限廣闊的實相。
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則故事嗎? 一對祖孫帶著一頭驢子進城,祖孫二人牽著這頭驢子,迎面而來的路人,一個個地告訴他們要聰明點,可以騎在驢子上頭比較輕鬆,於是爺爺便讓孫子騎到驢子上繼續行走。走著走著,又迎面而來一個路人批評這個孫子太不孝順,不應讓年老的爺爺走路,祖孫倆聽到這樣的批評後就交換了位置,讓爺爺騎著驢子,而孫子牽著驢子走路。不一會兒,這時候又有人說道:「這個爺爺太不照顧年幼孫子了,只顧著自己享樂」,於是無計可施的祖孫二人,只好兩人一起騎在驢子上頭囉,卻沒料到,偏偏又有人說話了:「這祖孫二人太沒有愛心了,居然一起欺負這頭瘦弱可憐驢子」。祖孫二人實在不知該怎麼辦,最後只好把驢子抬起來走了。
覺知觀照我們的情緒、我們的念頭。如果我們順著念頭去,那我們的意識也將隨著念頭而混沌。一切將在不知不覺中無法自拔。我們無法從念頭和情緒中離開是因為我們認同了想法、投射以及隨著念頭而來的種種情緒,要警醒著!
我們一直以來認同著我們的想法和投射,我們以頭腦所含有的資訊來解釋我們的世界和我們的感受,世界被我們的思想限制了,世界變成單一的,生命也變的單一。
人們生活在自己所投射的世界當中。假如一個人對世界投射出不信任,那麼這個人首先會活在自己心中的不信任感當中,而後自己的不安和對他人的不信任便會無意識地流露在言行舉止之間。當與你接觸的人感受到你的不信任之時,一瞬間,彼此的信任感便喪失了,那麼對彼此之間的回應也將立基於不信任之上。同樣的,生活中的不快樂、焦慮、憂鬱等等負面情緒的投射和感染也是這樣運作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說一個人創造了自己的實相。一個人,透過無意識的言行舉止,散發出個人的投射,這是虛假不得的,若刻意地掩蓋,那世界也將呈現出虛假和掩飾,這是政客所生活的世界。信任存在,散發你的愛與快樂,世界將回應你等同的愛、信任與歡樂。
「道」只能給與想要尋求「道」的人,但是當一個人想要尋求時,「道」也已經來到了他不遠之處。很多人生活在痛苦中,他們最需要的是了解「道」,因為了解「道」就是了解痛苦的根源,但是真正在痛苦中的人們卻不願意尋求,這是宇宙中最大的矛盾所在。神等著你敲門,但真正需要神幫助的人卻不懂得敲門,這是存在給與人類至高無上的自由,而人們卻迷失於苦難當中...。
意識如同清澈的水,思緒如同水中的沙,每當一個人思緒紊亂感到無所適從的時候,他的意識狀態就會如同不斷被攪和的水和沙,混濁而不清。能夠讓水重回清澈的方式也是能夠讓我們的意識回到清明的方法,但那個方式絕對不是透過增加沙子的數量而來,如同讓意識重回清明的方式也不是透過增加思緒和轉變思想的方式而來,而是透過思緒的放下與無為。
現代人的工作和以往是大不相同的,不再是依賴著體力和耐力,更多依賴著腦力和意志力,很多時候人們為了維持工作的進行,被迫著過著與自然背離的方式,他們必須忽略自己的身體感受,久坐數小時而不動,也讓腦袋不斷的攪磨十幾個小時,即使在床頭也無法停下運轉,腰痠背疼、心神無法安寧是很多人不斷在承受的,現代人過的是無比的可憐蟲般的生活,過著難以覺知且非常容易迷失的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頭腦和一個身體。在過去的世界,知識與書籍是非常罕見的,因此人們一直以來總是珍視著知識,並認為頭腦是帶領我們走向神性的途徑。但事實並非如此的,我們的身體其實比頭腦帶有更多的智慧與神性,身體能最直接的帶領我們認出喜悅以及走向神性,但,我們的頭腦卻常常帶領我們迷失在痛苦和迷網之中。
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試圖去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因為完美與否必須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與詮釋而來的,當我們費盡心思去考量什麼是完美的時候,我們區分了別人與自己,投射了不真實的詮釋於人性中,並把不真實的詮釋和規範套用到自己的身上,這時候,我們反而錯失整個修行的要點了。
修行是為了什麼?修行的目地在哪裡?你是否想像著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完美的人?而開悟的人是否就是人見人愛,成為人人追隨的對象?你是否也想變成那樣的人呢?你憧憬著成為靈性的導師嗎?你憧憬著擁有許多學生和門徒嗎?
我們的生活總是包括了許多順遂與不順遂的事情,當然順遂與否是來自於人們怎麼去解釋這些事情。而人們多半會有一個慣性,總是注意不順遂的事情多過順遂的事情。人們認為生活與不順遂事件的關係如同一個瓷碗與它的缺口的關係,如果沒有了這個缺口,生活將會如同圓滿的瓷碗,美好而圓潤,因此人們總是傾向於 (或是習慣於) 關注這個缺口,因為它影響了這個碗 (生活) 的美好。